在消費者心中,白象一直是“國貨之光”的代表。從拒絕日資入股,到積極支持公益事業,再到在“土坑酸菜”事件中堅守品質底線,白象憑借一系列正能量行為,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好感與信任,成為國貨品牌中的佼佼者。
然而,近期白象卻陷入了一場“商標風波”。有細心的消費者發現,自己購買的白象多半桶面、多半袋面系列產品,包裝上醒目的“多半”二字旁邊,竟標注著小小的“注冊商標”字樣。在大眾的認知里,“多半桶”“多半袋”這樣的表述,直觀地傳達出產品分量增加的信息。但當“多半”成為商標,這層分量增加的含義似乎變得模糊不清。
經媒體調查,以常見的白象普通款方便面75克面餅為參照,“多半”系列面餅增加到110-120克,也不及原面餅重量的一半,與消費者所理解的“多半”概念存在較大差距。一時間,網絡上質疑聲不斷,“白象玩文字游戲欺騙消費者”“國貨背刺消費者”等話題迅速登上熱搜。
面對洶涌而來的質疑聲,白象食品迅速做出回應。部分消費者認為,白象的道歉缺乏誠意,調整包裝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仍有不少網友對白象的行為表示失望,甚至有一些曾經的忠實粉絲表示,以后會慎重選擇白象的產品。
通過往期的分享,我們不難發現在食品行業,類似將產品特點或賣點注冊為商標的情況并不少見。比如千禾“0添加”醬油被曝“千禾0”為商標,并非產品真正的“0添加”;“壹號土豬”也曝出“壹號土”是商標;明星帶貨的“德子土雞”中,“德子土”也是商標。這些品牌在商標使用上的類似爭議,一次次挑戰著消費者對國貨品牌的信任底線。
國貨品牌在享受消費者支持與厚愛的同時,更應珍惜這份信任,始終堅守誠信經營的底線。在產品宣傳和商標使用上,要做到真實、準確、清晰,避免任何可能誤導消費者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