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科技領域,知識產權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而最近,美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就因商標問題引發了一場維權戰。這場商標維權戰不僅凸顯了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創新企業在商業化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境。
據特斯拉中國介紹,日前,特斯拉訴“特斯拉啤酒”商標侵權一案判決結果公布,法院認定特斯拉系列商標為馳名商標,判處被告中飲食品有限公司(“特斯拉啤酒”)立即停止對特斯拉系列商標專用權的侵害,停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向特斯拉賠償人民幣500 萬元,并在報刊上發表公開聲明以消除影響。后“特斯拉啤酒”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一審,二審:

資料顯示,中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位于廣東省廣州市。

據商標局官網顯示,中飲食品目前共計申請223件商標,其中多數與“特斯拉”相關。其中包括“TESILA”“特斯拉金質”“特斯拉臻品”“特絲拉”等50多個相關商標。另外,該公司還申請有“派對”“我們兄弟”“新冠”“雙黃連”“我要直播”“全民帶貨”等211件商標。


此次判決中,特斯拉系列商標被法院認定為“馳名商標”,故“特斯拉啤酒”的行為是在不正當地利用特斯拉長期積累的商譽來進行市場競爭,宣傳中反復利用特斯拉汽車與名號來誤導消費者,存在主觀惡意,構成商標侵權。特斯拉的名氣不僅令其成為技術領域的佼佼者,還使其成為了各行各業追逐的目標。例如,湖南高院和長沙天心區人民法院近日宣布了一起特斯拉訴冒牌二手車商的勝訴案例。在此案中,一家二手車商在商店門頭和店內大量使用“特斯拉”“TESILA”等標識,誤導消費者以為其與特斯拉有關聯。法院判定其侵權,要求其停止侵害行為并賠償特斯拉。近年來,隨著商品品牌發展多元化,一些經營者通過攀附知名商標,以“搭便車”“傍名牌”的方式使用他人商標銷售自己的商品牟利,這不僅損害了注冊商標企業的品牌聲譽,也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企業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對商標的使用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在已申請注冊的商標已經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情況下,應主動避讓與他人在先權利相同或近似的標識,不得損害他人在先權利。不然侵權一時爽,賠償兩行淚!商標法規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可以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注冊商標許可使用費均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百萬元以下的賠償。另外,商標法還規定了惡意侵權的懲罰性賠償: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
《商標法》規定:許可人應當監督被許可人使用其注冊商標的商品質量。被許可人應當保證使用該注冊商標商品的質量。經許可使用他人注冊商標的,必須在使用該注冊商標的商品上標明被許可人的名稱和商品產地。